—— 返回列表
求同存异是一种华山论剑的精神
发布时间:2017/8/9 点击数:4309

其实我是第二次来到西安,我第一次来西安的时候是九年前,那时候我是纯粹来旅游的,我记得当时除了爬了华山以外,还特意去看了兵马俑,在那里拍了照,后来那些照片收在我的第一本诗集里面。兵马俑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因为远远看上去,好像很整齐的样子,可是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其实每个兵马俑它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兵马俑伟大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我觉得越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越能够明白求同存异的重要性,越懂得欣赏差异之美,就像一个爱酒的人,他越明白不同品种的酒各有千秋。就像现在很多的人,会喝外国的红酒,他们觉得这样比较高雅,但其实中国的白酒也很不错,也很高雅,所以真正有品味的人,就是越懂得放下成见,越懂得欣赏差异之美的人。

澳门只有30平方公里,远远没有西安那么大,我们的历史也没有西安那么悠久、那么深厚。然而自从16世纪中叶以来,澳门在很偶然的机会下面,成为了中国的一扇门户,它一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实验场。许多人一提到澳门,第一个印象就是中西文化和谐之地,但它背后的生存之道,就是求同存异的精神,努力求同存异的结果,促成了澳门在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比如说澳门翻译出版了圣经的第一个中译本,澳门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印刷拉丁文的印刷厂,澳门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社。以及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是在澳门创办报纸。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澳门也曾经是东亚地区,最能够容纳多元声音的地方之一,而那个时代。刚好就是澳门最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时代,在这里我想引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个著名的民族学概念,“想象的共同体”是指民族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想象形式,但这里所指的民族更多是一个现代的西方民族体系的概念,而18世纪的小说、报纸和印刷资本主义的诞生,则为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手段,在这个意义上,18和19世纪的澳门盛行的印刷资本主义,让澳门成为了西学东传,中学西传的关键平台。与此同时,在传播新的文化思想和现代中华民族概念的层面上,澳门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可以低估。

我生于20世纪80年代,很可惜没有办法去经历澳门作为文化桥头堡的那个光荣的岁月,然而,当代想象共同体的形成,我还是深有感触的。我记得澳门回归前后那几年,民间出现了很多认识国情的交流活动,也出现了很多中华文化知识的达标考试。那时达标的考试讲求的是一种背诵知识的能力,比如说中国的山,最高的山有多高,四书五经是指哪一些,中国朝代的顺序等。现在回头来看这样一种考科举的经验,我觉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从中更多看到的是澳门人对于回归的一个忧虑,那种忧虑是一种文化接轨上面的忧虑,一种文化上的自卑感,一种我们想要追赶的忧虑。无论是从语言上,比如说粤语到普通话,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还是对于中国当代国情的了解等等,澳门人都很少证明自己在文化和思想上已经达标,已经准备好回归祖国这个大家庭,但是愿意尽一切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文化基础,已足够成为中华民族这个想象共同体的一份子。然而澳门在殖民地时期,长期回避本土文学还有本土历史的论述,在回归之后还是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本土论述被中华民族的大历史和主流的文学史所掩盖,这样无助于澳门人了解本土历史和文学的形成,也不知道澳门文化的何去何从。我觉得文化的回溯,文化的寻根,除了对国家民族要有深刻的认知,也不能回避本土书写的重要性。就像一个诗人,他可以抒写国家,他可以抒写世界,但说到底,他都需要一个心灵的原乡,因为诗人不是每天早上一起来,只写国家大事或者世界大事的,唯有从自己立足的土地出发,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角度还有立场。家、国、世界,是多层次一体化的概念,越清楚的身份定位,越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想象的共同体。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世界还有中国最高的山脉,但是对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土地漠不关心,我们怎么在这么迅速的全球化时代,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如果我们只是以浩瀚巨大的中华文化为经纬,却不知道本土文化的坐标,我们又怎么样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寻觅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还有家国想象?以文学为例,这是因为每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特色的本土抒写,就像陕西有贾平凹先生,中国文学才会那么地多元,那么地丰富,那么地精彩。澳门的历史延续到21世纪,我们继续以数字在震撼全球,我们的经济数据非常地亮丽。去年澳门的人均GDP已经是世界第四,亚洲第一,而我们的文化创造却越来越缺乏,我们在文化传播上面的影响力,作为中西文化中间的影响力,也已经失去。一夜暴富的澳门,越来越需要一个清楚的文化位置,在财力越宏大的同时,更应该主动为两岸四地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更有成就性的贡献。

作为21世纪的澳门青年,我深刻地感受到港澳台三地青年现在所面对的最大的困境,是对“我们是谁”的反思还有讨论永远不足,单靠灌输文化传统的硬知识,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更遑论在民族精神,还有理想人格、社会秩序与诚信正义、自由与规范的关系上面找到安身立命的立足点,以及为当代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找到出路。所以当代的青年,如果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在深刻认识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要了解本土的文化历史,以及尊重地域语言文化差异的根本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对待其他国家文化的时候,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包容的心。

在全球化与资讯爆炸的当下,求同存异不再只是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处事法则,也是建立当代中华文化想象共同体的一个关键。

因为真正的和谐不是所有的人只有一个意见,而是每一个人,都有发出不同声音的自由,而且能够彼此尊重,在全球化的当下,各种文化快速地碰撞,求同存异的精神就更加地重要,认清自己的根,接纳多元的思想,是21世纪中华儿女应该有的胸怀。

我非常赞同余光中老师曾经的讲话,里面他提到,我们一方面要往下扎根,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往上成长,长成树,长出树叶,因为一个人需要热爱自己的土地,同时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求同存异就是扎根与冒险的一个混合,我相信这也是一种华山论剑的精神,也是21世纪中华闻名于世界、中国发展所必需要的精神。

 
 

袁绍珊  澳门著名新锐诗人
 
(本文根据袁绍珊在“华山论剑 中国精神”两岸四地顶级学者论坛暨2014华山论剑西凤酒品牌文化峰会上的演讲整理)


COPYRIGHT © 2017 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摩高互动   陕ICP备19019362号   网络公安备案号:61019002002160

地址: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丈八一路 绿地SOHO B座16层   招商电话:15929988245   客服电话:400-633-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