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列表
【徐君峰看丝路】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第3站—张掖市
发布时间:2016/10/12 点击数:3712

作者丨著名地理历史文化学者 徐君峰

——————

甘肃省一直是连接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在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历史地位重要,文化遗存丰富。从兰州市出发,沿高速公路西北行约一百三十余公里,就低达了听天气预报时老提到的乌鞘岭。这是一处重要的地理节点,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东晋时称洪池岭,明代称分水岭,清代称乌稍岭、民国称乌沙岭,1945年以后通称乌鞘岭。据说"乌鞘"为突厥语和尚的意思,藏语据此意而称哈香聂阿,素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驰名于世。

乌鞘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造就了其不可替代的标志性地位,一是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分野处,以西以南为第一级阶梯,以东以北为第二级阶梯;二是划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和外流区域,以西为非季风区和内流区域;三是处于我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地貌区和高原亚干旱区、中温带亚干旱区、中温带干旱区三大气候区的交汇处。

乌鞘岭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交通咽喉和重要关隘。汉将霍去病率军渡过黄河后,从乌亭逆水即今庄浪河西北行,马不停蹄,一路飞兵,翻乌鞘岭迅速进入河西走廊匈奴控制区。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乌鞘岭天险无疑是阻击汉军的第一道防线,有连续4道巨大的岗阜横亘,大有"一夫当道,万夫莫开"之势。但习惯于野战的匈奴,并没有依托山地构筑防御工事,进行有效的阻击,从战术上已先输一筹。为了控制这条战略要点,河西之战获胜不久,汉朝就在今甘肃永登县北的庄浪河上游,乌鞘岭南构筑了"令居塞"。

 

在乌鞘岭东西两边山脚下,汉代分别建有两座古城,岭北的称安门,紧靠汉长城,依地形而建,城门向南,现存残墙已成为两米高的土埂。岭南的叫安远,现仅存一面残墙,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唐玄奘西天取经,就曾从这里通过。时至今日兰新铁路、甘新公路仍须穿越乌鞘岭。现在修筑了隧道,穿洞时我刻意记了一下隧道长度,一号隧道长约5公里,三号隧道长约850米,二号隧道和四号隧道长都超出6公里,合计近20公里,由此可窥视出当年关隘的险峻。的的确确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时至今日,工程技术的发展,天堑早已变通途。

乌鞘岭隧道

乌鞘岭周围的马牙雪山、雷公山两山均高于乌鞘岭海拔1000多米,终年积雪,严寒甚烈,寒气常侵乌鞘岭,年均气温为-2.2℃。1842年8月12日,林则徐路过,在《荷戈纪程》中说:"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胜)寒。"我们登临岭上,果然如所说那样,马上感觉到寒风骤起,冷气逼人。向四处眺望,山河如画,奇崛伟岸,好一派北国风光。马牙雪山险峻洁白,皓皓夺目,山顶上的云,一边黑云翻滚遮天,一边白云朵朵漂浮,看上去很神奇。雷公山迤逦相接,云雾缭绕。岭下草丛中牛羊点点,星罗棋布。从乌鞘岭上盘旋而过的汉长城,均为夯土板筑,早已坍塌,明代再次修筑,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也多成为土埂,但作为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气势永不倒,风起处细听,大汉铁军战马的铃声如在耳边,联想起大将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言壮志,让我面对万里征途的艰辛,更加充满了无畏与自信。

马牙雪山

过了乌鞘岭,就进入了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之西而得名,西至玉门关,为长达一千余公里的狭长平地,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北侧为地形趋于平缓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由于没有高大山脉作为屏障,受到来自阿拉善高原的风沙影响。南侧为西宽东窄的祁连山脉,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高山顶部,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冰川覆盖,为这一地区开发成农业绿洲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大山系列中,祁连山名头并不响,但发挥的作用却举足轻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河西走廊

首先从地图上看,如果没有祁连山,北面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西面的库姆塔格沙漠以及南面的柴达木荒漠就会连在一起。其次从气候上看,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高大的山体截留了水汽形成了深入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尽管延绵了一千公里,但山体高度变化并不剧烈,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一列火车,这一地理特征就决定了冰川发育的均衡性,其融水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条河流。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祁连山冰雪融化而形成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将其分隔为三大内流水系,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山前倾斜平原,被人们开发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

张掖湿地公园

我们向西北前行约一百五十公里,就抵达了古称凉州的武威市,这一带地势平坦辽阔,为河西走廊最大的堆积平原。从唐人元稹"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的诗句中可知,凉州的富饶自古就被人们赞誉。第一次河西战役时,霍去病制定了擒贼先擒王的斩首行动,快速渡过狐奴水即今武威境内的石羊河域,击败匈奴后,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西汉政府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武威一直发挥着进入河西走廊和西域东大门的作用。

武威市

近几年,武威市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由于处于亚欧大陆桥的黄金节点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中心地段,在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越。与前些年相比,城市面貌变化较大,规划的井井有序,街道相对宽敞,新盖的建筑被绿化的树木围绕着,古文化遗址也得到了较好保护。

1969年当地农民发现了北关雷台公园内的汉墓,据出土马俑铭文记载,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出土的铜车马铁骑九十九尊,组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骑兵方阵,其中以马踏飞燕艺术价值最高。一进入雷台公园大门展内, 高高柱头上的马踏飞燕就紧紧牵引住了游人的目光。昂首嘶鸣的奔马三足腾空、着力点集中在超越飞鸟的一足上,不仅抓住了飞鸟回首惊顾的瞬间,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观后不能不对这位东汉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娴熟技巧表示出由衷的佩服。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因而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马踏飞燕

鸠摩罗什寺地处北大街大什字附近。鸠摩罗什是天竺人,汉语的意思为"童寿"。公元383年前秦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到凉州,待了十七年,后至长安草堂寺译经七十四部,在内容的表达、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创立了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杰出的高僧。公元384年修建了鸠摩罗什寺,高僧圆寂后,造寺一座供奉舌舍利塔。唐时寺院规模宏大,成为丝绸之路的各国僧侣荟萃交流之处,在中西方思想交流史留下了不能磨灭的一笔。寺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香火一直旺盛,虽然屡次遭遇天灾人祸,但罗什寺塔依旧屹立不倒,寺院名沿用至今从未改过。依次进入大门、二门后,正面耸立着舌舍利塔,西沉的阳光照在宝刹上,金光闪闪,似乎让千年古刹重放出了异彩。塔前的供桌上,虔诚的香客鱼贯而拜,缭绕的香烟营造出一种特有的肃穆氛围。主殿为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左右两边分别是迦叶、阿难两弟子,背面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现在正在进行维修工程。

鸠摩罗什寺

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现保存的西夏碑,汉译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元灭西夏后,被有识之士用砖封闭于大云寺碑亭。清嘉庆九年武威学者张澍无意中发现,打开古亭后,使这件已被封闭了几百年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西夏碑碑首呈半圆形,龟趺, 两面正中用汉文和西夏文篆额,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赤露上身,下着长裙,面形肌肉丰满,明显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现在全国懂西夏语言文字的专家寥寥无几。1990年我在兰州参加西北历史文献丛书编辑时,买到了一幅清代拓片,弥足珍贵,一直保留至今。

西夏碑

离开武威市时已经6点了,本想去焉支山和山丹军马场,但考虑到天已近黄昏,我们直奔230公里外的张掖市。一路上感觉这里的长城遗址保存的较为完整,仿佛和祁连山结为一伙,一直形影相伴一路而行,穿越茫茫的荒野,在大地上昭示着汉武帝、张骞、霍去病等一代历史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晚9点左右入住张掖市鼎和国际大酒店。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后,出发去地处城区北郊的原生态城市湿地。穿过老城区时,感觉城市面貌变化不显著,尤其是市中心鼓楼一带,跟我七八年前来时的模样基本一样。

张掖湿地公园

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不仅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还孕育出了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古城。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之所以没有选择同一路线出征,战术上也是想出其不意,另外一种原因,第一次西征基本扫清了石羊河流域的匈奴诸部,第二次西征目标为更西的匈奴诸部,故直插黑河流域。《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攻祁连山,扬武乎鱳得。"其注引郑氏曰:"鱳音鹿,张掖县也。"本为匈奴鱳得王所居,故以其王名为县名。 第二次河西之战取得了非凡战绩,俘虏酋涂王,投降的有二千五百人,杀敌三万零二百人。汉元鼎六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西魏时因境内之甘泉而改"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

张掖禾书城

张掖市文化积淀丰厚,不仅自古留下了许多名胜遗迹,作为丝绸之路上双向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中原的文化也输送过大量的新鲜血液。唐时期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

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是位于市区山陕会馆附近的大佛寺,在历史上与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传说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时,静坐中的嵬咩国师,听到丝竹之音,掘地三尺,得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大佛寺。穿过古玩一条街,来到寺院门前,大门建筑比较简单低调,大门狭小似乎和大佛寺名称不太相配,迈过门槛迎面为木质牌坊,其后是广场,中间放着大香炉。正殿为重檐歇山顶两层楼,平面长方形,殿顶用青瓦笨覆盖。内塑金装彩绘的释迦牟尼涅槃像,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可能受地域辽阔的环境影响,尺度在河西走廊都变大,卧佛身长35米,仅耳朵上就能容好几个人并排而坐。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由于空间狭窄,照相机无法拍出卧佛全身。其后为藏经阁。明英宗将正统五年宫版印刷的经卷345种敕书颁赐给大佛寺,阁内藏有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佛门瑰宝。最后为土塔,高约33米,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造形看上去很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相似之处。

山陕会馆

张掖大佛寺

近几年来,张掖市经济发展较快,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356.5亿元,增长8%。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城市环境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张掖市素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说法,而其中扮演的主角的是这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形成的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入园后看见一座水生植物观赏园,走进发现已经停业,正在招商,准备变成美食城。登上三四十米的观赏塔眺望,湿地面积高达几万亩,从上往下俯视,由几组几何线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图案,本应是南国水乡风韵的景色,竟阴错阳差般的落地于戈壁滩边,以致有人吟出"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的诗句。对内陆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来说,不仅是美化了城市,其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区域外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护绿洲及黑河中下游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掖湿地公园

尽管昨天已与焉支山擦肩而过,但我们仍然压不住心中的冲动,沿着高速公路重新回到山丹县。据《山丹县志》载:汉代"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而得名删丹县。北魏改为山丹县,隋复复为删丹县,清又改为山丹县,历史上一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霍去病在第二次河西之战时,所过的居延,一般认为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如此一来,霍去病必须要绕一大圈跨越大沙漠才能实现奔袭,在不具备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这一行军路线是难以实现的。1974年出土的居延汉简(E.P.T59:582)记载:"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从汉简行文看另有湖泽也称居延,经专家考证即今景泰县红水镇老婆子水及其白墩子盐泽。据此推断霍去病行军路线是经今甘肃省靖远市渡黄河乌兰渡关津,进入景泰县五佛乡境内,再经居延置直插删丹。

山丹军马场

山丹县大佛寺闻名遐迩,位于县城西5公里处的瞭高山下,始建于北魏,明英宗曾题写匾额"土佛",故又称土佛寺。主体为大雄宝殿,重楼七层,看上去飞檐斗拱,雄宏壮观。内塑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高度居然达35米,面带慈祥,气势庄重,线条流畅,金锱彩绘,可谓之熠熠生辉。山丹县的名片是军马场,处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受祁连山雪水融化形成的马营河的滋润,山脚下的草原水草丰茂,景色迷人,自古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牧马场。上世纪50年代终于培育出蒙古马与原苏联顿河马杂交繁育的山丹马,其体形匀称,雄健膘悍,是乘用的良骥。随着军马需求量急剧减少,养殖规模1971年顶峰时期的2万多匹缩减到目前的3000匹左右。马是草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马的灵性和人的智慧共同创造了草原文明,缺少放荡不羁的马群,没有骏马奔驰的草原,还能是我们认识上传统意义的草原吗?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山丹县大佛寺

继续向东前行抵达祁连山支脉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古代山中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用来描眉涂唇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匈奴诸王之妻叫"阏氏",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东西长约三十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主峰百花岭,海拔3978米。霍去病率兵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歼敌八千余人,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匈奴民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是匈奴族留下唯一的文学作品。阅读这段历史的慷慨悲歌,似乎耳旁能隐隐约约听到匈奴人在呜咽的胡笳声中发出的苍凉哀叹。

从北面看,焉支山和周边没有差别,但是绕道南面,进入峡谷,则有另一番天地。虽然位于干旱地带,但老天似乎特别垂青这片土地,峡谷里清泉淙淙,小叶杨整齐排列在路两旁,已进入秋天,叶子有点发黄,一群牦牛放养在峡谷里,不紧不慢地吃着草。焉支山现开发成自然风景区,快接近山门时,新建了许多农家乐,但食客比较少。向值班经理介绍了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的来意后,值班经理竟然允许让我们开车上山,沿途植物繁茂,宛如一个绿色世界。

焉支山

山半腰新建了一座五六十米高的仿汉代风格的高台,西南部分有一座玉皇观,结构像四合院,进了山门,两边是厢房,正中是大殿。道长是东北人,已来了六年,据他说玉皇观建于明初,山上的三佛殿稍早,以前还有龙王庙,合起来统称钟山寺,得名于古代山上有一座神钟不敲自鸣。我问所敬的三佛是否是三世佛,既过去的燃灯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和未来的弥勒佛。道长说可能是。到了山顶的寺院,法师告诉我,那是纵三世佛,这里供奉的是横三世佛,既西方的药师佛、中央的释迦牟尼佛和东方的阿弥陀佛。大乘佛教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混淆的,因此分为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和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在寺院里转了一圈,觉得规模比玉皇观大一点,香火也较旺,从简介中得知,这座寺院历史悠久,是在唐天宝年间钟山寺的旧址上重建的。法师很热情,带我们去后山看石林。在大自然神工鬼斧的雕塑下,大大小小的巨石随意地耸立其间,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焉支松树龄已达百年,就生长在石林的缝隙间。让人惊奇的是,周围全是荒漠,只有焉支山上松树遍野,郁郁葱葱,当地人称为松树,实际上是冷杉。一阵山风吹来,松涛声起,非常悦耳,让人心情不由得欢愉起来。

玉皇观

据传隋大业5年,隋炀帝西行,驾幸此山写下了著名长诗《饮马长城窟》,还谒见了西域27国使臣,并举行"万国博览会",甘、凉两州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朝迎,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我问法师怎么没有看到隋炀帝的"万国博览会"遗址。法师微微一笑说,你刚看到的建筑工地,以前是雷达站,现在拆了改建成展览馆,就是"万国博览会"遗址景观。我理解了法师微微一笑的含义,从已经盖了一半的新建筑可以看出,设计的太时尚,跟山中寂静的氛围不协调。

焉支山的自然风光太诱人了,电视台的黄导和小张一上山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整整航拍了三个半小时。下到山门已经快下午6点了,从早餐至现在,已10个小时未吃食品了,工作满意地结束才感觉到饥肠辘辘,来时我们已经注意到沿途没有饭店,只能一路直奔山丹县城。城区绵延长达三四公里,比一般县城大,但规划不好,显得有点乱,市容也不整洁,城区里甚至有一个规模不小的水泥厂。饭店很少,火车站一带应该是繁华地段,只有两家小面馆,选了一家吃面,味道确实一般。饭后,在夜幕下朝西北方向的嘉峪关市赶去。

COPYRIGHT © 2017 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摩高互动   陕ICP备19019362号   网络公安备案号:61019002002160

地址: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丈八一路 绿地SOHO B座16层   招商电话:15929988245   客服电话:400-633-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