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列表
【品味丝路传奇之陕商】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
发布时间:2016/10/8 点击数:2115

作者丨著名陕商研究专家 李刚

——————

丝路品牌万里行的浩荡车队驶入河西走廊的尽头时,一座雄伟的城关横垣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作为中华长城西北第一关的——嘉峪关。

 

著名陕商研究专家 李刚

 

望着楼牒雄浑的箭楼和与天地混为一色的城墙与城门,我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悲情的秦商故事。清代中叶,家居陕西渭南的男孩张云,踏上了千里寻父的漫漫丝路。张云的母亲告诉张云,当他还在母腹中十月怀胎的时候,他父亲张云霄就离家到甘肃做皮货生意,一走十数年,杳无音讯。年幼的张云从小立下了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宏愿。这一年,他十三岁,不顾母亲的阻拦,毅然踏上了千里寻父的道路。临行前,他母亲向他描述了父亲的大致形状以及张云的生辰八字。张云一路风餐露宿,不顾艰难,走了近一年才走到兰州,囊中的盘缠消耗殆尽,张云靠给人打零工和乞讨维持生计,并多方打听父亲的下落。当有乡党告诉他说,有人见到他父亲在嘉峪关乞讨为生,张云连夜启程前往嘉峪关,每天站在嘉峪关的城门洞前,仔细辨认着过往的每一个行人。终于有一天,他见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从城门洞前经过,长相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就上前盘问并告诉自己的生辰八字,乞丐张云霄眼里露出惊奇的目光,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竟然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于是,父子二人在嘉峪关前抱头相认。张云霄并告诉张云,他因在甘肃经营皮货生意失败,自觉无颜见家乡父老,就在嘉峪关一带乞讨了此残生。张云听罢,带着父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渭南老家。这就是乾隆《渭南县志》卷4"孝行"中记载的"小张云千里寻父"的悲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嘉峪关。

 

嘉峪关

嘉峪关地处甘、新两省边界,是戈壁瀚海与河西走廊的分界线。它在汉代称"天门关",秦汉以来的丝绸之路走石关峡,天门关是必经之途。那时河西地区商业繁荣,外邦商旅不远千里,蜂拥而至;中原商贾四方云集,寻求商机。随着丝绸贸易的繁盛,东西方货品交流的加深,河西商品市场日益扩大,汉代姑臧(今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夷,日市四合"。隋唐时"西域诸番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河西成为中国对外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天下第一雄关

 

到了明代为了防范边外鞑靼蒙古族对中原的侵扰,明政府实行"退守边墙"的防御政策,在陕西沿嘉峪关到定边黄埔川修筑边墙,即明长城,嘉峪关自然成为西北长城第一关,并成为中国边疆的分界线和国家关隘雄镇,驻守了大量的边防军,以保卫边疆安全。仅包括嘉峪关在内的固原、延绥、西宁、宁夏四镇,就驻守了24万边防军和7千多匹战马。为了保证边防军的后勤供应,明政府针对陕西关中产粮丰厚的实际,在陕西率先实行以粮食换取盐引的"食盐开中"政策,鼓励陕西商民将粮食贩运到边疆。而粮食面广量大,搬运不易,商人们只好"互相联引",以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抱团走上联合贩运粮食的经营道路,这就产生了明代初年中国产生最早的商帮——陕西商帮,并在以后的五百多年岁月里,垄断经营着以古老丝绸之路为主要通道的祖国东西部贸易,为中国西部的初期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丝路媒体团通关文牒及印章

进入清代后,清政府征剿西域,使新疆回到祖国怀抱。嘉峪关也从军镇关隘演变成为税关所在和中原与新疆的出入门户。尤其是清代康嘉年间,为了开发新疆,清政府实行"屯垦新疆"的移民垦种政策,大量陕西商民纷纷出嘉峪关到口外(当时将出嘉峪关称为"口外")谋生,每日嘉峪关出外谋生的人群拥挤,几乎酿成事端,乾隆皇帝只得亲自下命令,让嘉峪关守军"放开城门,任民出入",由此而形成了持续将近三百多年的陕西"走西口"浪潮,将近有200万陕西商民从这里踏上了通往新疆和西域的道路。今天嘉峪关市的许多居民就是清代移垦新疆流落在嘉峪关的。嘉峪关市嘉峪关镇嘉峪关村的镇纪委书记何爱国先生告诉我们,他的祖辈是陕西泾阳人,清代乾隆年间,贩运泾阳茯茶到嘉峪关,然后沿内蒙古草原到包头,后来流落在嘉峪关村定居下来,他还告诉我们他们村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从陕西为移垦而来的。说完,眼睛里流露出怀念家乡的闪闪泪光。

 

嘉峪关风景

嘉峪关是秦商前往新疆和西域的"试金石"和"鬼门关"。当年陕西流传的一句民谣就是"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面戈壁滩,后面鬼门关"。

因为,嘉峪关前,秦商将面临生死抉择和存亡考验。

从自然环境讲,出嘉峪关而趋哈密,这里沙碛千里,风动沙移,地无水草,热毒鬼魅,时有"鬼门关"之叹。出哈密而通西域,途中更是天山馋削,古垒啼鸟,戈壁瀚海,夏炎如烧,冬寒裂指,秋冬之季,劲风卷地。扬石拔木,寸草不生。更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坂,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险阻危害,不可胜言。"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对秦商们的第一个生死考验。

 

嘉峪关长城

从社会环境讲,戈壁瀚海,土地辽阔,这里盗贼蜂起,征剿不易,持货携银的商人更是土匪追杀的主要对象,许多走西口的秦商,就是死在了土匪的屠刀之下。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文集》中就记载,有一携带金银货的秦商,在一松林遇到土匪劫道,这位秦商自持武功在身,与土匪"角力",没有几个回合,秦商便倒在了刀下,命丧黄泉。清代《瞻化县志》记载,有一位秦商携带大量金银到新疆做生意,多次遭到土匪的抢劫,血本无归,最后只好流落在瞻化县城门为人剃头为生。所以,严酷的社会环境是秦商面临的第二个存亡考验。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许多秦商的脚步并没有迈出嘉峪关。嘉峪关市博物馆康宾馆长告诉我们说:"嘉峪关早年有许多乱坟岗,那里一次埋的汉人就有三千多人。"事实上,清代走西口的200多万陕西商民中,相当多的人都没有回来,他们的尸骨被抛到了戈壁滩,证明了"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民谣的真实性。

但是,大多数秦商却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骏马快刀英雄胆"的威武形象,硬是走出了嘉峪关,踏上了前往西域的无悔之路,在通往新疆和中亚细亚的各个丝路商业节点上,创造了辉煌的商业业绩,成为丝路上一支重要的商业劲旅。

 

 

COPYRIGHT © 2017 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摩高互动   陕ICP备19019362号   网络公安备案号:61019002002160

地址: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丈八一路 绿地SOHO B座16层   招商电话:15929988245   客服电话:400-633-1969